新闻资讯
资讯分类

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梦

  • 分类:业界观察
  • 作者:丛文 解语 晓中
  •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 发布时间:2013-11-29 01:44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金融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互联网公司“干掉”的行业?最近,腾讯旗下的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获批成立。据悉,财付通小额贷款主要是为腾讯旗下的电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包括易迅、拍拍、QQ网购的卖家等客户,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至此,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领军舰队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均在小贷领域开始布局。

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梦

【概要描述】  金融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互联网公司“干掉”的行业?最近,腾讯旗下的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获批成立。据悉,财付通小额贷款主要是为腾讯旗下的电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包括易迅、拍拍、QQ网购的卖家等客户,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至此,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领军舰队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均在小贷领域开始布局。

  • 分类:业界观察
  • 作者:丛文 解语 晓中
  •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 发布时间:2013-11-29 01:44
  • 访问量:
详情
  金融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互联网公司“干掉”的行业?
  
  最近,腾讯旗下的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获批成立。据悉,财付通小额贷款主要是为腾讯旗下的电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包括易迅、拍拍、QQ网购的卖家等客户,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至此,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领军舰队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均在小贷领域开始布局。
  
  事实上,除小额贷款外,在支付类、融资类、投资理财保险类等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分布广且扎得深,百度百发、淘宝余额宝这样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始进入消费者的视线。而且,不仅是互联网巨头,像苏宁、京东这样的电商企业也迈开了步伐,连电信运营商也成立了专门的公司或机构以移动支付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小试牛刀,难怪有媒体评论说今年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这场大戏刚刚拉开帷幕,且看各方如何施展拳脚。
  
  阿里巴巴:有野心也有实力
  
  马云曾经表示,阿里巴巴要转型,重塑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如今,阿里的平台业务已经难以被竞争者超越,眼下马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布局上。
  
  余额宝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专业金融机构都感到了恐慌。巨大的固定用户群体、巨额流动资金,这些都让人垂涎三尺。余额宝充分展示出了阿里巴巴征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野心。
  
  有野心,当然得有实力。阿里巴巴手中的“第一利器”当属支付宝。拥有高达7亿的注册用户、日交易量达到4.5亿元,10年时间,支付宝引领了整个第三方支付平台行业的发展。除网购外,支付宝还陆续推出航旅支付、物流支付、水电支付、信用卡还款等多种服务,成为一个全面的网络支付平台。支付宝的发展水平在全球领域也已经处于领先位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支付宝也顺势推出了手机客户端,命名为“支付宝钱包”,作为独立的品牌进行运营。据最新消息,支付宝钱包用户数目前已接近1亿,用户可以下载安装后实现手机支付、手机理财等服务,包括手机购物、线下支付等主要场景。
  
  在支付宝的基础上,余额宝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用户的热捧。“傻瓜理财”、“一元理财”等掀起了一阵话题热潮。无需手续,随时转入和转出,随时查看收益。相比于有固定期限和最低购买门槛的银行理财基金产品,余额宝可以说是零门槛、傻瓜操作。只有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才更了解互联网用户的心态和需求,才能推出最受他们欢迎的产品。
  
  支付、理财,阿里巴巴的互联网金融梦想显然不止于这些方面。联手中国平安和腾讯成立的众安在线保险公司于本月正式揭牌,进军互联网保险领域。其目标客户是互联网经济的参与方,如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商家、网络购物消费者、社交网络参与者等公司和个人客户等,主要从事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交网络等与互联网相关的财产保险业务。
  
  腾讯:社交激发无限潜能
  
  腾讯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金融平台,与金融机构共同创新设计产品。目前,腾讯开放平台上的第三方开发者分成已达到30亿元,活跃用户2亿户,巨大的流量以及社交平台的强大黏性突显了腾讯金融开放平台的价值。
  
  “我们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行业,谁跑得快谁就能赢!”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经这样表态,很显然,同处一城的腾讯就属于马明哲所说的现代科技行业。条条大路通罗马,如今的互联网公司采取不同的途径,都在向互联网金融进军,腾讯作为中国最着名的互联网公司,自然颇受关注。
  
  最近,腾讯旗下的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公司获批成立,短期内公司将目标客户定位于全国范围内腾讯旗下的电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包括易迅、拍拍、QQ网购的卖家等。有资料显示,借助网络服务遍布全国的卖家和商户只是第一步,财付通还计划在小贷公司成立后的三至五年,在电子商务发达地区设立分理处,借助核心客户供应链条将业务渗透到这些地区。在基本业务稳定后,财付通还希望结合腾讯的特色,探索出更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例如P2P借贷模式、民间借贷网络化等。
  
  另外,腾讯方面希望在保证本人操作的前提下,允许客户通过互联网开立网络账户(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支付账户等)用于小额贷款等金融业务。在信用风险管理上,财付通小贷也向监管部门提出了接入央行征信实时系统、开放在线电子授权查询征信的请求。
  
  腾讯的互联网金融野心远不止于此。腾讯是中国最具互动性也是用户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近8亿QQ用户、6亿微信用户,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即时通信工具的优势,向用户推送产品资讯,一旦用户熟悉且习惯这种一站式的平台,那么腾讯便可将源源不断的金融产品输送到客户端,并且将客户长期黏住,这些金融产品涉及基金、保险、银行理财、信托、券商集合等细分领域。凭借微信、手机QQ这两大移动端的优势以及平台社交的强大黏性,腾讯的互联网金融版图不可限量。
  
  百度:充分利用大数据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搜索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这对百度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百度的目标是要做集理财、信贷等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眼看腾讯、阿里巴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风生水起,三巨头之一的百度显然坐不住了。首先是成立实体的小额贷款公司。根据最新消息,成立申请已经获批,取得了贷款业务牌照,将落户上海。消息人士透露,百度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服务对象优先考虑百度推广的现有老客户,重点扶持小微企业。不过,百度没有透露更多的关于小贷公司的细节。
  
  只做小额贷款,显然动静不够大。在最火的互联网理财领域,百度果断出手。上个月,百度联手华夏基金联合推出了理财计划“百发”,号称年化收益率高达8%,最低投资门槛是1块钱。虽然预测投资业绩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遭到银监会的核查,但这并不妨碍“百发”首批10亿基金在不到3小时里卖光。根据百度提供的数据,首发产品的户均认购量超过8000元,高于余额宝的户认购量。业界分析认为,“百发”理财计划是借百度强大的搜索功能以及所掌握的大量数据,与金融机构共同打造的一个理财产品,而百度金融中心则是一个互联网平台。
  
  百度理财产品的第一仗打得很漂亮,然而建立起强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似乎才是百度的真正目的。2008年百度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百付宝”,在三巨头中是最晚的。眼看支付宝、财付通发展迅速,百付宝的发展一直没什么突破,今年7月才拿到央行颁发的第七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这次百度理财产品发布,只有注册百付宝并绑定银行卡的用户才可以认购。在此之前,百付宝发起过“充值1元即可获得5元话费”的活动来增加注册用户。经过多年发展,百付宝用户数已经过千万。
  
  电商:发挥供应链融资优势
  
  电商涉足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有专家表示,平台电商如果不做金融服务,那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旺铺+商机”这一初级的分类信息服务层面。充分利用平台上的数据和供应链资源,就很有可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干出一番成绩。
  
  互联网金融的魅力不仅吸引了互联网巨头,也吸引着电商企业前来掘金。苏宁、国美、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开始渗透到融资、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互联网金融领域。
  
  以苏宁为例,2012年12月,苏宁全资子公司香港苏宁与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了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13年8月,苏宁云商与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发起设立“苏宁保险销售有限公司”;2013年9月,苏宁银行的名称获国家工商总局核准通过。这一步步的尝试,强烈表达了苏宁构建“金融帝国”的梦想。苏宁云商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曾表示:苏宁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分为上、中、下游业务,上游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下游是消费信贷业务,而中间则是委托理财服务。由于拥有实体渠道的优势,未来,苏宁有可能将正在开展的金融业务模式复制到线下。苏宁云商副总裁任峻透露,2013年,苏宁针对供应商的金融业务规模有望达到三四十亿元,并会尝试更多的金融创新。
  
  除了苏宁之外,电商行业的另一只“大鳄”京东也于去年11月正式发布其首个金融服务类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由战略合作伙伴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为京东商城的供应商提供数亿元授信额度的贷款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是以有足够规模的商业企业的信用为基础,以应收账款做抵押,由银行向商业企业上游供应商提供的一种可持续短期贷款业务。以京东为例,它有着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天然优势,大量的上游供应商以及第三方卖家在京东的平台上形成了大量沉淀资金,而且,由于掌握了他们历年的交易数据,对京东控制供应链融资风险也大有帮助。当然,供应链金融只是京东切入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前期落脚点,未来,京东有望打造一个包括支付公司、小贷公司、预付卡业务在内的金融服务平台。
  
  运营商:拓展业务需更多合作
  
  运营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雄心勃勃,但随着业务、网络的不断拓展,各种悬而未决或是新出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运营商唯有调整好方向,加强与各方的合作,才能达成投身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初的目标。
  
  互联网金融少不了电信运营商的参与,无论是出于避免沦为“管道”的考虑,还是拓展自身业务的需求,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在该领域的探索。
  
  从2008年开始,中国移动便开始关注第三方支付,并尝试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于2011年正式成立了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也在2011年成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IVR自助语音等各类渠道的近程和远程方式的支付服务。而早在2010年年底,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业务便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城市正式商用,并逐步在全国其他省市推广。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虽然受限于体制、牌照、行业标准等桎梏,但三大运营商在以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2013年11月2日,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累计交易额突破千亿大关,达1006亿元;截至今年11月10日,翼支付年度交易额已达1209亿元,预计今年年度累计交易额将超过1500亿元。
  
  目前,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线上支付,在客户端上和通过手机网上银行操作都属于此类。另一方面是线下支付,也就是NFC等近场支付。移动支付已经逐步应用于公交、地铁、公共交费、商业刷卡消费等。在经营这些“传统”项目的同时,运营商也在借助传统金融行业拓展疆域。早在入股浦发银行时,中国移动就表示,将大力推进移动金融,以后还可以做转账以及金额较大的交易和汇款,最终以手机为载体实现移动金融。同时,通过与浦发合作,使得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摆脱近场、小额的局限,可以进行远程、转账、大额交易及汇款等业务。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